主页 > 晋朝历史 >

西晋名将羊祜的用兵之道

 羊祜(公元220~278年),字叔子,泰山南城(今山东新泰羊流镇)人,西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和文学家。羊祜出身名门世家,是东汉文学家、书法家蔡邕的外孙,文学家蔡文姬的外甥,西晋景献皇后的胞弟。羊祜学识渊博,足智多谋,深得晋武帝信任,有“智囊”之称。历代名家,如唐代李白、杜甫、孟浩然,宋代范仲淹、苏洵,明代袁宏道、清代王士禛等,吊古遐思,写下了大量咏唱羊祜的诗词名篇。

  羊祜统兵镇守荆襄十年,作为一代名将重臣,对平定东吴、统一全国作出了杰出贡献。至宋代,羊祜与管仲、孙武、关羽、周瑜等名将一起配享武庙,享受历代封建帝王和后人的祭拜缅怀。按照古人标准,配享武庙的条件比之图画功臣要高得多,应是历朝历代最有声望、功勋卓著的军事人物。其军事思想值得我们后人研究。

西晋名将羊祜的用兵之道

一、志在灭吴、致力统一,树立核心军事战略

  羊祜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军事家,他最早倡议灭吴,以统一全国。《晋书·张华传》记载:“初,帝潛与羊祜谋伐吴,而群臣多以为不可,唯华赞成其计。”《晋书·杜预传》:“时帝密有灭吴之计,而朝议多违,唯预、羊祜、张华与帝意合。”在他的倡议下,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五年(公元269年)任命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,开始了灭吴的准备。其后任征南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,坐镇襄阳十年。自出镇襄阳,羊祜以灭吴为己任,为灭吴做了细致、全面的准备工作,并为此贡献出全部聪明才智,直至生命终结。

  对内,他在朝廷中游说君臣、数次上书,以求君臣取得对灭吴达成统一认识;在边境地区垦田种粮、与民生息,做好战争的各项准备。对外,他以德攻心、怀柔东吴、积蓄力量,寻求最佳的进攻时机。这些内外政策构成了他的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。其真实目的有二:一是在双方力量均势情形下,以麻痹敌军,削弱其斗志;二是争取更多的发展时间,使胜利的天平逐渐向自己倾斜。

  羊祜在国内外的一切行动,都紧紧围绕着“统一全国”这一核心战略目标开展,立足于将来早日平灭东吴,结束长期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,实现国家统一。顺应历史潮流,倾力于国家统一事业,是羊祜一生的最大贡献。羊祜为国家统一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,反映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大一统秩序的向往,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了千古美名。

二、缮甲训卒、经营后方,充分做好战备建设

  荆襄一带地处晋吴交界地带,边界线漫长,地理位置关系全局,是兵家必争之地。东吴名将陆抗谈到荆襄的重要性时就说:“西陵、建平,国之蕃表,既处上流,受敌二境。若敌泛舟顺流,舢舻千里,星奔电迈,俄然行至,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悬也。此乃社稷安危之机;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。……如其有虞,当倾国争之。(三国志58卷)”地理位置虽然重要,但当地经济文化比较落后,因战乱不断,民生凋敝,百姓饱尝流离之苦,厌战情绪浓厚;同时,当时对方守将正是名将陆抗,有很强的谋略才能,羊祜认为不可掉以轻心。上任伊始,羊祜经过仔细评估,清醒地认识到,在当时情势下,凭武力越过长江天险,拿下东吴非常困难。

  羊祜结合实际,采取了几项措施,很快壮大了自己的实力。军事上,狠抓军事训练,整军备战。利用边境短暂的和平机遇期,抓紧时机,加强士兵的日常训练,补充武器装备,同各级将领仔细研究两国边界、战将、士卒、百姓情况,时刻保持足够警惕,做好战争准备。经济上,安定民心,减轻赋税,养精蓄锐。针对当地落后特点积极进行开发,为长期守边和将来灭吴做好准备。

  后来,羊祜用计使东吴边戍罢守,把七百多里长边界上的晋军戍卒减至一半,利用削减下来的士卒屯田垦荒、发展生产,后方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了极大充实,积累了丰厚的物资、粮食等,据《晋书·羊祜传》载:“祜之初至也,军无百日之粮,及至季年,有十年之积。”夯实了战争的物质基础。文化上,羊祜在当地兴办学校,大开礼仪教化之风。使官兵与当地民众和睦关系,布德施信,很快便“甚得江汉之心”。

  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,江汉一带呈现出一番新兴景象:生产发展,社会安定,人民安居乐业。在这种情势下,人民对朝廷更加拥护,为日后平灭东吴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。晋吴双方的力量双比在悄然发生着变化。

三、怀柔敌国、攻心为上,注重开展政治攻势

  羊祜在发展生产,做好战备的同时,对东吴军民采取怀柔政策,“务修德信以怀吴人”(资治通鉴79卷)。采取心理战、舆论战等政治工作策略,攻心为上、广施仁德。这些历史事例在《晋书·羊祜传》、《两晋通俗演义》、《三国演义》等历史传记、小说中都有着绘声绘色的描写。

  在守边戍防过程中,晋吴之间常常发生冲突。对于战败投降来的俘虏或来归的吴人,羊祜采取了比较宽松开明的政策:讲求信义,让他们去留自便。有次,一名士兵从边境抓回东吴边将的两个小孩,羊祜命令立即将其送回,其父非常感激,第二天便率部来降。吴将邓香侵犯夏口,被晋兵活捉送来见羊祜,羊祜开导一番后把他放了,邓感其恩德也率部投降。吴将陈尚、潘景一心事吴,屡犯晋之边境,羊祜令部下追斩之,然后又通知家属前来迎丧,并给予优厚抚恤。羊祜的军队外出行走在吴国境内,割了谷子作口粮,他就让部下记住所取的数量,事后如数送绢偿还。羊祜有时带兵打猎,但只限于晋地,若禽兽先被吴人杀伤而后被晋兵所得,一定要派人送还吴人。“于是吴人翕然悦服,称为羊公,不之名也”,不肯直呼他的名讳。

  据史书记载,羊祜与陆抗在边境对峙时,双方仍然互派使者,往来不断。陆抗送给羊祜的酒,羊祜毫不怀疑地喝掉。陆抗知道后,深感敬佩,认为:“祜之德量,虽乐毅、诸葛孔明不能过也。”后来陆抗病了,“求药于祜,祜以成药与之”,部下劝陆抗不要吃,以防中毒,陆抗严肃地说:“羊祜岂鸩人者!”又说:“彼专为德,我专为暴,是不战而自服也。各保分界而已,无求细利。”于是双方边境相安无事。

  泰始八年(272年),吴西陵督步阐降晋,被陆抗攻杀。为了挽回西陵之败的消极影响,羊祜发起攻势:收吴人“膏腴之地,夺吴人之资,石城(今南京西)以西(七百里),尽为晋有。自是前后来降者不绝。”(自此处以下引文皆出自晋书第34卷)在这种形势对晋较为有利的情况下,羊祜并没有急于冒进,而是与吴人继续展开细致入微的攻心之战。逢两国交兵,羊祜都要约定日期,不搞突然袭击、截击等小动作,更不搞持久战。成功地解除了吴人的心理防线,使东吴人感念其恩,为日后顺利地平灭东吴做好铺垫。

四、审时度势、游说君臣,精心谋划战略步骤

  咸宁二年(276年),吴军都督陆抗病逝,经过反复周密的考察论证,羊祜认为伐吴条件已具备,他上书武帝提出灭吴建议,恰逢西北少数民族叛乱,伐吴行动被搁置。咸宁三年(277年),羊祜写了《请伐吴疏》给晋武帝。在其中除了分析敌我力量的对比和战胜东吴的有利条件外,还拟定了具体作战计划,阐明伐吴必胜无疑,以此坚定晋武帝伐吴的信心和决心。

  首先,羊祜把东吴同被灭掉的蜀汉加以比较:“今江淮之难,不过剑阁;山川之险,不过岷汉;孙皓之暴,侈于刘禅;吴人之困,甚于巴蜀。”又指出晋国兵多将广,武器装备远胜以前。因此晋军获胜是完全可能的。其次,他进一步分析东吴的不利因素:客观上,吴国以长江为凭靠似乎是优势,但实际上在长达千里的沿江一线,晋军都可以发起进攻,到时只能疲于应付。一旦晋军进江入境,吴军将无路可退。主观上,孙皓的腐朽残暴统治使吴人离心离德,君臣互相猜疑。在平日,官兵都打着自己的算盘,一旦兵临城下,谁还肯冒死相保呢?反戈起义者将不计其数。在武器装备上,东吴除水战略胜朝廷外,其他弓箭矛盾等各式武器均远差于晋军。分析认为东吴可谓地不利、人不和、器不精。在此基础上,羊祜制定了具体的出兵作战方案:“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,荆楚之众进临江陵,平南、豫州直指夏口,徐、扬、青、兖并向秣陵”,以小小的东吴怎能抵挡这八面来兵?到那时它必然是“势分形散,所备皆急”。晋军可利用这可乘之机,让巴汉奇兵出其空虚,一处被攻下,吴国便会上下震荡,晋军获胜便指日可待。最后,他还就晋朝处于相对劣势,朝野上下担心的水战问题进行了仔细的分析。他认为,水战讲求速战速决,一旦战争打起来,准备已久的上游晋兵出其不意顺江而下,其优势不复存在。那么之后攻城夺地、肉搏巷战就是我方的优势。因此,朝廷必胜无疑。

  咸宁四年(278年)在病重时,他还不无忧心地说:“吴人虐政已甚,可不战而克……若孙皓不幸而没,吴人更立令主,虽百万之众,长江未可而越也,将为后患乎!”担心若孙吴换了贤明君主,眼下的大好形势将付诸东流。对羊祜的灭吴计划,只有杜预、张华赞成,终因反对者众多而暂时搁浅。

  数次上书所表达出的一系列言论,显示出羊祜的忧国忧民之心,还显出他卓越的战略思维,在他的头脑中已经构建起平灭东吴的详细部署,后来的历史证实了羊祜的深谋远虑。

五、以德治军、知人善任,注重选拔军事将领

  羊祜自身廉洁奉公,在统帅军队方面也讲究以德治军,善于选拔培养人才。他以身作则,爱护士兵,深得官兵爱戴。他注意部队形象的树立,认为守边部队不仅仅代表着部队本身,而且还代表着朝廷、国家,他们一举一动意义非同寻常。羊祜统率的边军不以一事一役的胜负得失为着眼点,而是从统一大业这个全局出发。

  羊祜举荐人才的故事广为流传,特别是选拔任用得力的将领。其一是提拔重用王濬修舟楫、练水师;其二是病重之时举荐杜预代替自己都督荆州诸军事,筹划灭吴具体事宜。

  王濬在《晋书》中有传,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。志高孤傲,很多人认为他不能委以重任。但羊祜十分赏识他的才干,认为“有大才”,如果任用得当,时机成熟,“必可用”。因此上表留住王濬,委以重任。果然,在伐吴战争中王濬这位70多岁的老将一马当先,并凭借多年的造船经验智破敌军拦江铁锁、铁锥,使晋军顺利东进,赢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。他克武昌、取建业,亲自接受孙皓投降,立下赫赫战功。时人赞誉羊祜重用王濬是慧眼识珠,善于用人。

  杜预是晋初名臣良将,具有广博的学识和杰出的才干,且多谋略,时号“杜武库”。羊祜病重后,便举荐博学多才的杜预代替自己,继续进行伐吴事业,被武帝采纳。咸宁四年,杜预到任后,加紧伐吴前的准备工作。用离间计迫使吴主换掉熟悉边情的将领,使吴军将士互不熟悉,指挥失灵,接着又连连上书请求晋武帝立即发兵攻吴。在伐吴作战中,杜预担任前线指挥,能顾全大局,让冲锋在前而又受其节制的王濬“径取建业”,拔得头功,为灭吴获胜赢得了先机。

  尤为难得的,羊祜举荐杜预等人后,将荐稿烧掉,因为他不想让被荐的人知道后感谢自己。他认为“拜爵公朝,谢恩私门,吾所不取。”本来是国家授予的官职,却让他感谢私人,这类事不能干。《三国演义》等对此有精彩描写。羊祜一心为公、知人善任的高尚品德,放在道德缺失、世风败坏的魏晋时代,更是难能可贵,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道。

  晋咸宁四年(278年),羊祜壮志未酬,因病去世。太康元年(280年),晋武帝调兵二十余万,按照羊祜的攻吴计划,兵分六路,大举伐吴,不到四个月,攻克建业,吴亡,中国出现了短暂的统一。

  庆功会上,朝臣向晋武帝祝贺,晋武帝却举起酒杯,流着泪说:“此羊太傅之功也。”

(责任编辑:joseph)